網站首頁 生活 健康 母嬰 情感 職場 休閒
當前位置:生活百科谷 > 歷史 > 傳統文化

回族“宴席曲”歷史及特點簡介

欄目: 傳統文化 / 發佈於: / 人氣:2.5W

宴席曲是純粹的回族音樂,廣泛流傳於青海、甘肅、寧夏等省區。2008年,青海回族“宴席曲”成功申報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
回族“宴席曲”歷史及特點簡介

回族把結婚辦喜事稱之爲"吃宴席",專門在婚禮宴席上演唱的曲子叫作"宴席曲",它是熱鬧而又隆重婚禮上必不可少的娛樂活動,給吉祥歡樂的婚嫁場面增添了不少的喜慶和歡樂。宴席曲的主要演唱場合是婚宴,宴席曲本質上是一種宴樂,它的名稱淵源恐怕由宋元時期,宮廷宴飲間的歌舞"宴樂",演變而來。據專家考證,宴席曲由元代回族中流傳的"散曲"演變而來,它的發展史基本上與回族的發展歷史是相一致的。它的傳承歷史至少有500多年以上的歷史,是一份非常珍貴的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
宴席曲又名"家曲兒"、"菜曲兒",是相對於將"花兒"稱爲"野曲"而言的。長於敘事,並且載歌載舞,生動活潑,伴有舞蹈動作,時時散發着極其濃郁的地方民族生活氣息。

回族有“結婚三天無大小”的習俗,儘管伊斯蘭教禁忌“彈唱歌舞”、“音樂戲劇”,但回族仍有在喜慶場合賀喜唱曲的風俗。特別是在青海省門源回族自治縣,回族“宴席曲”這種古老的說唱表演藝術已有200多年曆史。

回回是一個以絲綢之路爲搖籃的民族,他們的祖先模仿着哈菲玆們發音,用氣方式高聲誦讀者《古蘭經》、《贊聖詞》,哼唱着誕生於中亞、西亞、波斯和大漠戈壁中的古歌,沿着絲綢之路漫漫東行,在蒙古族古調的影響和大西北民間音樂的影響,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音樂宴席曲,並傳播到撒拉、東鄉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中。

專家們在考證宴席曲中發現,宴席中明顯事有伊斯蘭吟誦音樂和經堂歌的成份,含有西域古歌和蒙古族古調的色彩,同時又吸收了中國西部各民族民間音樂元素,其曲調風格幾乎涵蓋了西北所有民間音樂的特點,並且保留着元、明、清時代西北少數民族歌舞小曲的古老風貌,是研究回族的歷史、風俗習慣、語言文學以及文化等的重要資料。